用工业思维撬动现代农业 ——来自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的调查

  地处鄱阳湖之滨的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是传统农业大县,尽管拥有“全国产粮大县”等诸多头衔,但仍面临着农业产业大而不强的现实困境。近年来,南昌县把“以工补农、以城带乡”放在县域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位置,用工业成果反哺农业,用工业思维推动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为农业农村实现优先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
  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名列前茅、省级及以上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数量位列江西省第一、拥有“全国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”“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”等金字招牌……作为全国百强县、江西“首府首县”,南昌县农业产业的实力不遑多让。

  “然而,跳出江西看全国,跳出当下看未来,南昌县的农业产业依然大而不强,农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制约。比如,农业建设用地指标匮乏,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水平仍然较低,农业产业体系还存在涉农产业组织发展不健全、流通体系效率不高、低端过剩和高端优质供给不足并存等问题。同时,农业生态环境也承受着巨大压力,耕地质量下降、水资源短缺、农业面源污染等风险依然存在。”南昌县委书记、小蓝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陈翔坦言。

  如何突破发展瓶颈?南昌县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反哺农业、推动农业高水平发展的路子:用工业成果补贴农业,近3年安排农业支出75.7亿元,逐年增长;用工业思维撬动农业发展,突出集群集聚,延长产业链、打通供应链、融合创新链;用城市产业带动农村产业,多链条、全域化发展订单农业、品牌农业,提高农产品附加值,加快推进形成工农互促、城乡互补、协调发展、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。

  县域经济健康发展,工业经济迅速增加,为工业反哺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近年来,南昌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县域实际,深耕产业高质量发展,不断推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、绿色食品、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延链、补链、强链,集成电路、智能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等新兴起的产业蓄势发力。地区生产总值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从2002年的83亿元、1.8亿元,增长到2023年的1340亿元、85亿元。

  “加大工业对农业、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力度,是促进工农、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,也是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,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。”陈翔说。

  “哺”什么?又如何“反”哺?财政资金的强力支撑发挥着关键作用。“我们通过优化税收结构、提高税收征管效率,确保工业税收稳步增长,同时,积极向上级争取农业专项资金,扩大资金规模,为农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。”南昌县财政局副局长吴廷良介绍,近3年,南昌县安排农业支出分别为24.5亿元、24.6亿元、26.6亿元,占整个地方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也在逐年增加,分别为17.5%、17.8%、18.5%。

  在南昌县南新乡山下村,改造提升后的高标准农田喜获丰收。今年,南昌县计划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.7万亩,其中改造提升面积1.5万亩,项目计划总投资5100万元,涉及6个乡镇,南新乡是其中之一。“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新建了4座机井,排水沟增加了3公里,现在不怕旱、不怕涝,再大的农机也进得来。”村民黄国春说。

  农田升级,农户的种植意愿也在提升。“高标准农田田块大、路好走、用水方便,能轻松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,亩均节省本金约300元。”种粮户刘峰给记者算了笔账,今年他新流转1000多亩水稻,耕种管收全程实现机械化,亩均收益近千元。

  在南昌县蒋巷镇大田农社,依靠机械化、数字化,26名职业农民管理着万余亩农田。“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生产更科学高效打下基础。”南昌县稻米产业协会会长、大田农社负责人邹泰晖说。

  “我们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,加大投入力度、推进项目建设。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,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、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。”南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游同南介绍,近3年共投入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5.6亿元、政策奖补14.1亿元。

  除此之外,南昌县坚持“精准投放、效益优先”,将资金重点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民技能培训等方面,通过财政资金的精准投放,促进了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

  南昌县县长、小蓝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贾彧超介绍,为避免农产品同质化,南昌县创建了多个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,共培育4个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镇。南昌县还发挥原料供给充足的优势,布局预制菜产业链,安排5000万元县级财政专项资金,推动预制菜产业集群化、规模化、链条化发展,并完善了产业配套,建设陆港骨干冷链物流基地、配送中心等。目前,南昌县已有预制菜产业经营企业114家,产值达64.1亿元。

  蓄好资金池,才能及时拧开“水龙头”。南昌县建立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,实行专款专用、滚动发展。同时,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管和审计,确保资金使用安全、高效。在资金统筹方面,建立多部门农业财政专项资金协调机制,避免了资金分散、重复投入等问题,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。在补贴方式上,建立农业补贴政策评估机制,定期对补贴政策进行绩效评价和调整,确保补贴资金真正用于农业生产和发展。探索“先建后补”等模式,通过激励机制引导农民和企业加大投入、提高效益,近3年累计兑现农业企业扶持资金2.6亿元。

  “一系列政策的实施,激发了农民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,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,为创新农业发展路径奠定了基础。”贾彧超说。

  在小蓝经开区内,聚集着一批上规模、成体系的制造企业。“过去,这里是片片农田、座座鸭舍。”南昌县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魏俊林介绍,在地处鄱阳湖之滨的南昌县,养鸭是几代人的传统。随着产业更替、城市更新、环保提升,养鸭人少了,“鸭经济”却以新的方式崛起。这背后,是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的新布局。

  坐落在冈上镇的南昌苗旺实业有限公司,是一家从事种鸭繁育、养殖、孵化、加工、销售等的农业企业。聊起农业如何走出“靠天吃饭”的局面,该公司负责人黄志勇颇有心得:“要以‘反向’思维补齐补强产业链短板,用需求端拉动供给端,实现以工业带动农业发展。”10余年来,苗旺公司通过打造产供销贯通的闭环产业链,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。

  “公司在冈上镇建设养殖基地,打造生态环保型肉鸭养殖模式,目前已与江西省27个肉鸭养殖合作社联结。”煌上煌集团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旭明说。

  目前,南昌县共有水禽产品加工公司100多家,年加工水禽2000万羽,通过补链强链、创建品牌,不断的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,推动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。2023年,该县水禽饲养量2550万羽,鸭蛋产量59700吨,水禽业总产值实现16.85亿元。

  “随着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,新技术、新标准、新模式已在农业领域悄然铺开。”魏俊林介绍,南昌县集合资源要素精准匹配,农业、工信等多部门协同,跳出农口发展农业,促进创新链、人才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多链融合,助力企业扩产、产业升级。

  “公司与江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后,肉鸭养殖环保问题、种鸭疾病预防等有了更优化的方案。”黄志勇说,针对养殖中遇到的问题,江西省农科院的科技特派员会及时给出方案,保障了公司鸭群的健康,也帮助公司培养了一批“土专家”“新技术员”。

  走进“5G+智能化”酱卤工厂,解冻、腌制、卤煮、包装……隔着透明玻璃,一只酱鸭的全自动化生产流程尽收眼底。范旭明介绍,集团不仅打造了“物联网”一体化智慧工厂,建立了数字化模型,还与新型研发机构江西省智研院合作开发自动配料生产线,有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。科研平台与人才要素的集聚,为“工业反哺农业”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
  延长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、融通供应链,链起兴“工”与强“农”的互助链。“如今,公司为农民、专业合作社提供场所、技术、种苗、购销渠道等多种类型的服务。只要他们有需求,就能找到合作途径。目前,公司仅在冈上镇就联结起千余户农户。”黄志勇说。

  近年来,煌上煌以订单农业反哺供应链,通过“统一鸭苗、统一饲料、统一防疫、统一价格、统一收购、统一屠宰”,保障农户收益与供货品质,目前已带动农户超3万户,累计带动增收近3亿元。

  “政府支持企业,企业带动农户,农户成就企业。”黄志勇说,这是“工农互促”“以城带乡”的生动写照。

  近年来,南昌县探索以订单农业为纽带,从市场需求出发,引导调整种植品种,实现种植结构优化,让企业和农户成为利益共同体。为扩大订单种植培养面积,从2022年开始,南昌县每年出台水稻订单生产扶持政策,安排财政资金,推出“5分钱的种粮金”奖补模式:参与对接订单的水稻种植主体,按照水稻订单执行量给予每斤3分钱的补贴,同时益海嘉里(南昌)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也在挂牌价基础上以高于市场价进行补贴收购,每斤提价补贴2分钱。

  “5分钱里,有种粮农户实实在在的增收账,有粮食加工公司精打细算的收支盈利账,更有政府投入产出的一本长远账。”游同南细数着5分钱里的“三本账”。

  “去年我种了5000多亩地,其中订单粮卖了1500吨。今年如果按每斤粮5分钱的补贴标准,就能获得15万元补贴。接下来计划继续扩大订单粮的供应。”南昌县南新乡南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细凤说。

  订单农业价格有保障、补贴见收益,提升了农民种粮积极性。“去年订单粮卖了4000斤,今年计划卖8000斤。”南新乡黄渡村上徐自然村种粮大户徐省崽信心满满,今年将带动周边几十户种粮农民,一起加入订单农业。

  “以往经过粗加工的大米很多以低价卖到了广东等地,物流成本高,损耗也大。”在邹泰晖看来,订单农业保障了销售经营渠道和收粮价格,让种粮人“不止赚了5分钱补贴”。

  “过去,我们不做订单粮,种粮选种全凭经验和市场推广介绍。加入订单农业后,从选种开始,益海嘉里公司就会提供指导,告诉我们什么种子更适合这里的气候土质,产量和收粮价格大概能达到多少,等等。”幽兰镇种粮大户熊金江说,现在他买的种子价格更便宜,更适应本地自然条件,生长期能提前10天,产量和品质都有保证。

  粮食加工日产能达1200吨,两个大米加工厂却仅需9个工人作业;收购的稻谷不仅变成大米,米糠、稻壳作为原料还能再加工、综合再利用,“吃干榨尽”每一粒稻谷。这是记者在益海嘉里公司见到的生产场景。

  得益于自动化、智能化、数字化等新技术运用,益海嘉里公司的产能与产品的质量都处于行业前列。“为保障工厂产能,过去我们到周边城市甚至省外大量收粮,成本比较高。此外,由于收来的稻谷品种不一、品质较杂,不利于规模化加工利用,也增加了无形的成本。”益海嘉里公司贸易部水稻采购主任徐高兴说。

  徐高兴和记者说,随着南昌县订单粮供应量的增加,企业可实现“由产定种”,保障品种、品质的统一,加之工厂对每一粒谷子“吃干榨尽”,企业虽然给出了每斤粮2分钱的补贴,反而能“赚得1分钱的市场优势”。

  为进一步减少种粮农民、收粮企业的物流成本,降低粮食损耗,今年,南昌县多个乡镇的粮食烘干厂加入了订单农业队伍。“我们成为订单粮代收点,把粮食烘干后进行分类、分级,再集中送往益海嘉里公司。”幽兰镇印智烘干厂负责人涂根印说。

  “5分钱里,还有政府‘强农之策’的长远账。”游同南分析,稻谷种业,南昌县有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;种粮,有大田农社等一批种粮大户及企业,每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80万亩;粮食加工公司,有益海嘉里公司这样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。从稻米全产业链来看,南昌县的资源优势、产业积累具备一定竞争力。

  南昌县农业农村局种植科科长李晓庆认为,通过订单农业“以工带农”,能够解决区域内上下游企业连接不紧密、加工公司在本地收不到粮、种粮户卖不出好价钱等问题。

  今年5月,南昌县举行2024年水稻订单生产签约仪式,揭牌成立南昌县稻米产业协会,6家水稻种植主体和6家粮食烘干主体与益海嘉里公司签订水稻订单生产合作协议,2024年南昌县水稻订单生产规模突破30万亩。在签约现场,益海嘉里公司获得了一项特别的证书:南昌县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证书。这标志着南昌县大米区域品牌“洪州大米”的全面运作驶入了快车道。

  邹泰晖认为,政府搭台,企业唱戏,“洪州大米”品牌影响力形成后,将大幅度的提高稻米附加值,提高当地粮食企业、种粮大户的议价能力,或对周边区域粮食生产格局产生重要影响。


开云全站 版权所有     开云全站 闽ICP备19001339号-1